乡音博物馆
湘语
来源:百度百科 | 作者:本站编辑 | 发布时间: 2023-11-06 | 441 次浏览 | 分享到:

湘语(/siɔ̃44 ny42/),又称湘方言湖南话,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 [27]  ,是生活在湘江流域及其支系一带湖湘民系使用的主要语言。湘语分为新湘语和老湘语,新湘语以长沙话为代表,老湘语以娄底双峰话为代表。

古楚语核心区位于长江中游一带,楚语是湘语的祖语。现代湘语的使用者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湖南省相当部分地区,包括长沙娄底株洲湘潭岳阳益阳衡阳邵阳永州等。2010年统计湘语使用人口约为4500万。

湖南省地区方言,包括湘语、西南官话赣语客家语,以及湘乡话湘南土话这些尚未划定归属的方言。湘语是湖南省的主体方言。湖南省是一个方言复杂地区。湖南省外也有一些湘语方言岛分布。

湘语声母有20-35个不等;韵母30-40个不等;声调5-7个,以6个居多。

杨时逢先生1974年在《湖南方言调查报告》中将湘语分布5个区域,由第一类典型的湘语到第五类类似于西南官话的方言层层过渡,但由于分区图零散支离破碎,难于令人满意。

日本学者辻伸久1979年在《湖南诸方言の分类と分布--全浊声母の変化に基く初歩的试み》中根据清浊声母保留与否,将湖南方言分成新湘型、老湘型、江西型、北方型四片,一般将后两者看做分别看做赣客方言和官话。

游汝杰周振鹤1983年在《湖南省方言区划及其历史背景》根据52个语音学上的特征项目,选取长沙、绥宁、常德和平江作为代表方言点,利用数学方法将湖南方言划分成湘语北区、湘语南区、赣客语片、西南官话片以及湘语和西南官话混合区等五个区。但由于其选取的特征项目和代表方言点不合理,结果也不尽理想。。

湖南方言分布图湖南方言分布图

1987年出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根据全浊声母的演变将湘语分为长益片、娄邵片、吉溆片三片,这是21世纪之前最具代表性的湘语划分之一。

2005年,鲍厚星教授与陈晖教授在《湘语的分区(稿)》对于湘语的范围和分区进行了调整,将湘语分为长益片、娄邵片、辰溆片、衡州片、永州片等五片。和先前方案相比,本方案将衡州片从长益片中析出,吉溆片改名为辰溆片,并将永州大部具有全浊不送气和元音高化等湘语特征读的湘南土话和原属于娄邵片的祁阳、祁东及桂北湘语归为永州片。2012年出版的新《中国语言地图集》继承了此种划分方法。

周赛红在《湘方言音韵比较研究》通过比较湘语各方言点音韵特征将湘语划分为长益片、娄双片(又可称为湘中片)、邵祁片和辰溆片。本方案将1987年分区的长益片和娄邵片拆分重组:湘中地区的方言成立娄双片,原娄邵片的邵阳、桂北和原长益片的衡阳成立邵祁片。

根据最新的中国方言地图集,湘语分为五个方言片。

名称

特征

分布地区

长益片

全浊声母多数清化,并多读不送气清音,多数点有独立入声调

又被称为“新派湘语”或“北片湘语”,主要分布在湘江、资江的中下游地区。使用人口约1781万,是当今湘语内部使用人数最多的片区。

娄邵片

全浊声母在舒声字保留较好,多数无入声调,古入声字已归并到舒声调类,一些方言点存在元音高化

“老派湘语”或“南片湘语”,主要分布在湘中丘陵及原宝庆府、靖州府一带。使用人口约1152万,是当今湘语内部使用人数第二多的片区。有研究将其拆分为娄涟片和祁邵片两片。

辰溆片

古全浊声母舒声字今逢塞音、塞擦音时平声读不送气浊音,仄声(上、去)基本读不送气清音;全浊入声字多数清化。

本片主要分布于沅江中游,核心区包括辰溪、溆浦和泸溪三县的大部分地区,湘西州南部和怀化市北部县市方言也时常被划入此片。使用人口约为347万。

衡州片

古全浊声母多数清化不送气,许多地方有微母读非的现象,具有向赣语过渡的特征。

在早期文献中被归入长益片,本片主要分布于原衡州府的北半部,使用人口约430万。

永全片

古全浊声母保留较完整,阳声韵白读韵尾失落。该片包括部分具有湘语特征的湘南土话。

在早期文献中分别被归入湘南土话和娄邵片(祁东、祁阳)。此片主要分布于湖南永州大部、两祁地区以及广西北端湘、资两江的源头地带。使用人口约647万。 

长益片

长沙-益阳片,是使用人口最多的一只方言片。

语小片

使用地区

长株潭小片

长沙长沙县望城宁乡湘阴汨罗南县株洲株洲县湘潭湘潭县韶山

益沅小片

益阳沅江桃江安化汉寿

岳阳小片

岳阳县岳阳市临湘

湘语分片图

湘语分片图

衡州片

衡阳-衡东片,位于衡阳一带。

语小片

使用地区

衡阳小片

衡阳衡阳县衡南

衡山小片

衡山衡东南岳

娄邵片

娄底-邵阳片,称为“老湘语”,是湘语中间特色最为纯正、最不接近官话的一只方言片。研究上也有主张拆开这只片做两块:娄涟片和祁邵片。前者是娄底-涟源片,后者是祁阳-邵阳片。

语小片

使用地区

湘双小片

湘乡双峰韶山娄底

涟梅小片

涟源安化

新化小片

新化冷水江

武邵小片

邵阳武冈邵东邵阳县新邵隆回新宁城步

绥会小片

绥宁县会同靖州通道

永全片

永州-全州片。全州位于广西桂林,是省外湘语的代表。

语小片

适用地区

东祁小片

东安祁阳祁东

道江小片

江永道州、江华、新田

零全小片

全州兴安灌阳资源零陵双牌

辰溆片

辰溪-溆浦片。位于湘西。靠近西南官话地区。

使用地区

辰溪溆浦泸溪沅陵吉首古丈花垣芷江

省外湘语

在四川、广西、陕西、贵州、陕西、安徽等地有湘语方言岛分布。 [10] 

●四川湘语

四川境内有湖南移民带来的湘方言岛存在,它们分布在46个县。在这些地方仍然保留着湘方言,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中部地区,包括德阳市。同时这些方言岛散布在沱江,涪江,长江和嘉陵江沿岸。另外加上湘民后裔分布的地方,新都,邛崃等18个县市,一共63个县市。在四川的湘方言根据声韵的特点也分为新老湘语。四川的“新湘语”如达县的“长沙话”和乐至的“靖州腔”,古全浊声母逢塞音和塞擦音不论平仄,今一般读不送气清音。而老湘语如中江,金堂的“老湘语”以及营山的“安化腔”。此外还有西南官话化的湘方言,自身特点大量丢失,如新派的“永州腔”。 

例字

同(定母)

曹(从母)

平(并母)

弟(定母)

坐(从母)

步(并母)

中古声母

d

dz

b

d

dz

b

长沙方言

t

ts

p

t

ts

p

达县新胜话

t

ts

p

t

ts

p

双峰荷塘话

d

dz

b

d

dz

b

成都话

tsʰ

t

ts

p

●广西湘语

广西境内的湘语主要分布在兴安、全州、灌阳、资源和龙胜五县,主要属于湘语永全片,其他市县也有湘方言岛分布。资源和龙胜有所谓“新化话”和“溆浦话”,分别来源于湘语娄邵片和辰溆片。这一地区还有土话分布。

贵州湘语

贵州境内的湘方言分相隔很远的东西两部分:

东主要分布在黔东南州天柱东部清水江沿岸白市、河东等乡镇,和湖南境内锹里地区的酸汤话连成一片。“酸汤话”主要分布在湘黔边界的锹里地区,处于湘语与西南官话的包围之中,有着湘语的底层。从音韵层次上看有相当明显的湘语特征,其古全浊声母字清化多数不送气清音,但全浊仄声特别是古浊入声读送气清音。麻韵三字保留等ia的读音,如:姐,蛇,舍 等字。知章组部分读舌上音[t/th]如朝,竹,充,古日母字读零声母或者泥母。另外用“嘎,嘎哩”完成都与湘语主流相类似。

西主要分布在西部的晴隆、普安,呈方言岛分布,大概有6万人使用,被称为喇叭苗。喇叭苗话属于娄邵片武邵小片。

例字

同(定母)

裁(从母)

盘(并母)

弟(定母)

坐(从母)

败(并母)

中古声母

d

dz

b

d

dz

b

喇叭话

d

dz

b

d

dz

b

双峰荷塘话

d

dz

b

d

dz

b

酸汤话

t

ts

p

t

ts

p

长沙方言

t

ts

p

t

ts

p

贵阳话

tsʰ

t

ts

p

陕西湘语

由于清初从善化府(今长沙)等地的移民,在陕西安康部分中、高山地区形成了大小不一的湘方言岛,其中五处约3万余人至今还保留着新湘语的基本特征。

汉阴田禾由于地理位置闭塞,是保留得最好的湘方言岛之一,根据调查其音韵特征整体接近今天的长益片长株潭小片的新湘语。其古全浊声母白读多数今多读不送清气清音,去声分阴阳,入声派阴去,麻韵三等字有ia的白读,如夜/ia/,爹/tia/,蛇/ʂa/等白读;梗入声保留白读如吃/tɕhia/,滴/tia/等,章组三等字合口读舌面,如猪/tɕy/,说/ɕye/,开口读翘舌音如蛇/ʂa/,疑影洪音合流,庄组与知二读平舌等,这些特征都与今天的长益片有共性。同时这些地方也受到了官话特别是西南官话的影响,比如古全浊声母不送气的特征在文读层消失,声调调值也完全相同对周边的西南官话。陕西湘语可以说是在不断演化和推进中。

安徽湘语

太平天国战争后,清政府为了恢复战后农业生产鼓励移民开垦,将河南、湖北及安徽江北的大量移民迁进皖南。移民带来的各种方言被称为皖南客籍话,湘语就是其中一种。皖南的湘语主要分布在广德的北乡和清溪乡、宁国的南极乡和银丰乡、 南陵的峨岭乡和三里乡及青阳的酉华乡和丁桥乡等地。他们大多来自湖南的长沙、岳阳、益阳、湘潭、湘乡、醴陵等县,相当一部分人是湘军的后代。如今,老年人还说湘语,青年人受江淮官话影响很大,基本上说江淮话。

台湾湘语

台湾的湘语主要分布在各地眷村,使用者多为1949年前后来台的湖南人及其后代。1990年台湾有湖南籍人口182310人,相当一部分人说湘语。著名的台湾湘语人有马英九宋楚瑜邰智源归亚蕾等。而外省人第二代开始已逐渐改说国语,包括湘语在内的台湾外省方言已经接近灭绝。 



头条新闻 TOP10

1.

2.

3.

4.

5.

6.

7.

8.

9.

10.

更多
传世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