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博物馆
茶香悠悠 匠心隽永
来源:济源网 | 作者:本站编辑 | 发布时间: 2023-03-09 | 312 次浏览 | 分享到:

炉火红红纯水沸,茶粉青青溶于水。余烟袅袅浮茶饽,茶香悠悠飘满屋。窗外淅淅沥沥下着小雨,屋内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坐在古色古香的案几前生炉煎茶,煮水、投茶、分茶一气呵成。一碗碗茶汤色碧绿,品之,味甘醇鲜,入口香馥如兰。煎茶的老人叫李菊月,是我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卢仝煎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李菊月出生于济源王屋山区,早在童年时代便与茶相识,是吃着野菜、喝着野茶长大的一代人。在母亲的影响下,她从小就学会了采茶、煎茶。“小时候喝的是枸杞叶、冰凌茶、鬼圪针菜、夜交藤茶之类的野茶。母亲在煎茶时经常提及卢玉川,但那时我并不知道卢玉川就是卢仝。”李菊月说。儿时的煎茶经历就像一个纽带,将李菊月与卢仝煎茶技艺紧紧地连在一起。

“接触卢仝茶文化以后,我研究的方向变得更为宽广了。从卢仝小时候在家乡喝的茶到卢仝为何被称为‘茶仙’,再到卢仝茶诗的赏析……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将卢仝的茶文化研究透彻。”李菊月说。李菊月将卢仝的诗作《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也就是被人们传唱千年而不衰的《七碗茶歌》读了数百遍,试图从“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中体会卢仝的爱茶之情和品茶的高雅意境。李菊月说,卢仝对清风茶的赞誉,也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从济源到洛阳,从扬州到常州……李菊月追寻卢仝的脚步,走遍了他曾经到过的每一个地方,在点点滴滴中寻觅卢仝的历史印迹。她在国家、省、市图书馆和院校图书馆查找有关唐代的辞书、文献等,从研究卢仝的先辈和老师们的著作中,如沙中拣金一样,找到可用的资料并加以珍藏。

李菊月利用搜集来的文字资料对卢仝的煎茶、饮茶等做了详尽论述。此外,李菊月还亲自种茶、采茶、制茶、煎茶,对卢仝煎茶技艺深入挖掘并进行推广。

在李菊月家里,有一个摆放着各式各样茶具的橱柜,橱柜边缘悬挂着她前些日子做好的茶饼。为了让记者更直观地感受卢仝煎茶技艺的魅力,李菊月现场还原了流传千年的卢仝煎茶技艺。

由于常年奔波于山间林下,李菊月患上了腿疾,行动有些缓慢,但她的煎茶技艺炉火纯青、游刃有余。她一边煎茶一边向记者解说:“卢仝煎茶技艺的工序主要分为备茶、煮水、投茶、分茶四个步骤。备茶是将炙烤后的茶饼储放于纸囊中,晾凉后将其碾成粉末,筛后贮于盒中;煮水是以锅、茶壶盛山中泉水,用风炉将水煮沸;投茶是水初沸加盐花,二沸舀一勺水置一旁,用竹夹在沸水中击荡,然后在锅中心下茶末,三沸后,把舀出来的那勺水倒入茶汤,培育汤花;分茶是将煮好的茶分酌碗中,花、饽、末必须平均。”茶勺随着李菊月的手臂一起一落,不一会儿,几个精致的茶碗中就盛满了沁人心脾的茶汤。

李菊月告诉记者,卢仝煎茶技艺的特点主要是“煎”“喝”“吟”。不同于“泡”“沏”,“煎”是用火煮茶,将茶的精华完全释放。“喝”讲究大口喝。“吟”就是在喝茶的过程中吟唱《七碗茶歌》。


头条新闻 TOP10

1.

2.

3.

4.

5.

6.

7.

8.

9.

10.

更多
传世名品